空降干部的悲剧
李密是隋唐之际的杰出人物。
此君曾担任隋朝楚国公杨玄感的谋臣,凭借过人的智慧和卓越的军政才干,率领瓦岗义军驰骋于中原大地,成为隋末唐初乱世中的杰出豪杰。然而,鉴于他“空降干部”的背景,不仅未能成功融合瓦岗义军,反而在其麾下各派势力间加深了分裂,最终导致其身败名裂,走向末路。
探究李密兴衰的历程,实则对于分析历代空降官员的命运,颇具启示意义。
接下来,聊李密。
隋朝末年至唐朝初期,那些声名显赫的人物,绝大多数源自关陇地区的贵族阶层。追溯其根源,无不与宇文泰所创立的“八柱国—十二大将军—二十四开府”等府兵体系密切相关。通常而言,若其祖辈在宇文泰时期在府兵体系中的地位愈发崇高,其后代在政治上的待遇亦愈发优渥。
诸如隋文帝杨坚,乃大将军、随国公杨忠之子;唐高祖李渊,则为柱国、唐国公李虎之孙。
李密,作为宇文泰时期的名将、魏国公李弼的裔孙,与杨坚、李渊同宗同源。
但不同的是,杨坚与李渊均出身于世家望族,承袭了家族数十年累积的政治财富。相较之下,李密则有所不同。家族旁系政治资源继承有限。
史料记载明确。
《新唐书·高祖本纪》载:
“自天赐生虎,西魏时期,赐予姓大野氏。官至太尉,与李弼等八人协助周朝取代魏国,功勋卓著,均被封为柱国,合称为“八柱国家”。周闵帝接替魏朝后,虎已去世,遂追忆其功绩,追封为唐国公,谥号襄公。襄公生昺,继承封号唐国公,官至隋朝安州总管、柱国大将军,逝后谥号为仁。仁公之子,即唐高祖,在长安出生,身体有三乳,性情宽厚仁爱,继承封号唐公。”
李虎荣获唐国公之封号,而李昺与李渊亦承继此封,继承之序一目了然。
《周书·卷十九·列传第十一》载:
杨忠晋升为柱国大将军。在武成元年,他被封为随国公,食邑达到万户。不久之后,杨忠不幸去世,享年六十二岁。朝廷追赠他为太保,并赐予同朔等十三州的诸军事以及同州的刺史职务,其原有官职得以保留。追谥为桓公。其子杨坚继承了他的爵位。
杨坚承袭杨忠的随国公爵。
《周书》卷十五,列传第七篇记载:“当晋公宇文护执掌朝政时,朝廷的重大事务,无不与谨、弼等人共同商议。孝闵帝登基后,宇文护被授予太师之职,晋升封为赵国公,食邑达万户……追赠谥号武公,不久又追封为魏国公,位列太祖庙祭祀行列。”子耀,次子辉,承袭了太祖之女义安长公主的遗愿,于是被立为继承人……然而,耀未能如愿成为继承人,鉴于弼公的功绩显赫,朝廷遂封耀为邢国公,官至开府。子宽,大象末,上将军蒲山公。
李弼的次子李辉迎娶了宇文泰的女儿,由此承袭了魏国公的尊贵爵位。而他的长子李耀,虽被封为邢国公,然而官职却仅限于开府。李耀之子李宽,凭借卓越的战功得以晋升为柱国大将军,被誉为一代名将,然而他的爵位却仅仅是蒲山郡公。
李密,蒲山郡公李宽之子。子。
梳理出的这些人物履历,揭示了这样一个关键问题——
杨坚出身于关陇地区,乃第二代关陇豪族,而李渊则属于第三代。凭借家族嫡系的光环,他们始终稳居关陇贵族的顶层圈子。
李密出身于关陇四代,尽管辈分尚浅,且非家族嫡系,因而难以得到家族势力的全力支持。为了维护其政治地位,他不得不依靠个人的功绩来稳固自己的地位,从而沦为次级的关陇贵族。
在这种情境下,若李密渴望掌握重权,成就一番伟业,则他不得不摒弃常规之路,寻求捷径。他需精心构建自己的人脉网络,以便把握立功晋升的良机。
经过一番精心的策划,李密与隋朝权臣杨素的家族建立了紧密的联系,进而成为了杨素长子杨玄感的忠实盟友——“与杨玄感结为生死之交。”
在宇文泰的时代,杨素家族尚且默默无闻。当“八柱国家”的格局初步形成时,杨素的父亲杨敷不过是一个拥有食邑八百户的侯爵。然而,在荡平北齐的战争中,杨素凭借卓越的军功,先后被封为清河县子、清河郡公。
直至杨坚国公取代周朝建立隋朝,杨素凭借门生与旧友的身份,才得以被杨坚重用,其官职逐步攀升,先升任上柱国、越国公、尚书右仆射。当隋炀帝杨广登基为帝,杨素更是一跃成为尚书令、司徒、楚国公,跻身于隋朝的权力顶峰。
李密与杨素家族的交往,透露出一种次等贵族间相互依存的温暖情谊。
杨玄感与李密之间的深厚情谊,极大地塑造了李密的一生轨迹。
隋朝篡夺周朝的政权似乎过于轻而易举,这使得关陇地区的贵族们对杨氏皇族产生了轻视,以至于他们普遍怀有“换作是我,也能做得一样好”的傲慢心态。
继承杨素“楚国公”尊爵的杨玄感,正是这一行列中的佼佼者。
自隋炀帝杨广登基之初,杨玄感便洞察时局,深信凭借家族显赫的地位和众多隋朝文武官员为其祖父杨素的旧部,加之杨广猜疑且刻薄的性格,正是成就大业的绝佳时机。于是,他暗中筹划,准备发动叛乱,意图拥立秦王杨浩为新的皇帝。
叔叔杨慎劝他道:“隋朝尚未陷入大乱,杨广亦未失人心,此刻起兵恐怕时机未至,不妨再耐心等待——‘士心尚一,国未有衅,不可图也。’”
杨玄感深以为然,遂暂时搁置了举兵叛逆的念头。
公元613年,杨玄感时来运转。
那一年,杨广再度挥师东征高句丽,意图以雄厚的军力稳固隋朝东北边疆的稳定。为确保粮草与兵员能顺畅送达前线,他特命杨玄感镇守黎阳,全权负责粮食及兵员的调度与输送。
位于河南省鹤壁市境内的黎阳,地处隋唐大运河永济渠与黄河的交汇之地,其战略位置尤为关键,实为中原的枢纽要地。正因如此,隋朝在此地设立了黎阳仓,用以储存积累了百万石之多的粮食。
杨广委以重任,命杨玄感镇守黎阳,实则将自身的安危托付于他。
然而,杨玄感早已心怀反意,面对高句丽战事加剧,烽火连天的国家局势,他又怎会心甘情愿为杨广效命?
抵达黎阳后,杨玄感迅速与众多关陇地区的贵族后裔联手,高举义旗,发起反抗。
作为杨玄感的得力战友,李密自当置身于这场风波之中。杨玄感刚树起反叛之旗,李密便迅速赶往黎阳,杨玄感随即任命他为“谋主”。随后,李密向杨玄感献上了三套精心策划的策略。——
集结义军,进攻辽东。对杨广实施高句丽军队的协同夹击,旨在达成“擒贼先擒王”的战略目标。届时,天下将陷入无主之境,杨玄感将得以随心所欲地操控局势。
西行夺关陇为基。塑造出西魏、北周时期对关东地区所展现的傲视群雄之势,占据一方领土,进而谋取未来的更大成就。
攻取洛阳为下策。依托黎阳仓、洛口仓与回洛仓的粮草储备,以及杨广东征的军队与长安守备的驻军,进行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。若选择此策略,各方势力难免互有胜负,最终胜负难料。
这三项策略中,虽然上策的胜算表面上看似乎最为理想,实则蕴含着最大的风险。
既然杨玄感率军奔赴辽东,这意味着他将整个后方暴露给了隋朝的官军。由此,那些对杨广忠心耿耿或意图借此机会立功的将领,必将倾尽全力追击杨玄感。届时,杨广的东征大军与隋朝官军将形成夹击之势,杨玄感取胜的可能性恐将不大。
河南地处四战之地,自魏晋南北朝时期便成为各方势力争夺的焦点,虽拥有丰富的粮仓资源,却并不适宜作为稳固的根据地。
在李密的策略中,中策无疑是最佳选择,它既稳妥又恰到好处。此策旨在占领关陇地区,以此地作为稳固的根据地,进而有望成为下一个苻坚、宇文泰或杨坚。
这些道理,杨玄感自然心知肚明,然而症结所在,表面上,他似乎面临三项抉择,然而,鉴于他的现状,实际上他仅有一条可行的道路——即就近进攻洛阳,与杨广的东征军以及长安的留守部队展开一场旷日持久的较量。
为什么?
鉴于杨玄感麾下将士的家眷悉数居于洛阳,若无洛阳之克,家眷安在,众将士自难舍身犯险,随杨玄感西征入关。
杨玄感和李密相谈道:“您的策略看似简单,实则高明。如今众多官员的家属都在东都,若不将其纳入掌握,如何能调动人心?再者,若不攻克城池,又怎能展示我们的威严?”
在如此局势之下,杨玄感举兵起义,其战事始终围绕河南地区展开。然而,他并未能取得显著的军事胜利,亦未能打开政治僵局,最终在来护儿、宇文述等人的围攻下,败局已定。
李密,作为杨玄感的智囊,至此已失去了在隋朝官场中继续攀升的机遇。
此后数年,李密身陷江湖,辗转投靠郝孝德、王薄等义军领袖,且在王当仁、王伯当、周文举、李公逸等部义军之间穿梭联络,声名逐渐在隋朝体制之外传扬开来,被誉为一代英雄豪杰,声名鹊起。
公元616年,李密洞察到,在众多义军势力中,瓦岗军的翟让堪称翘楚,遂毅然孤身前往瓦岗,投靠翟让麾下。
此次重返江湖,标志着李密崛起的契机,然而,他重返江湖的方式,亦预示着这将是其日后败亡的起点。
投身于瓦岗义军的李密,乃是一位“背景深厚却势力未显”的空降型干部。与此同时,翟让已集结人马逾万,且有单雄信、徐世勣等忠心耿耿的嫡系部下鼎力相助,可谓是瓦岗义军中的典型代表人物。
欲在瓦岗义军崭露头角,李密唯有倚赖自身的才华与实力。
李密采取三项行动。
首先,李密成功游说翟让,使其同意招募周边的小股义军,以此扩充瓦岗义军的实力。
无需投入分文即可增强自身力量,翟让岂能轻易放过?因此,李密与早已熟识的王当仁、王伯当、周文举、李公逸等人士展开商谈。他们认为这位人物出身名门,气度非凡。加之时下传言杨家将衰,李家将兴,于是便欣然接受了李密的邀请,共同加入瓦岗义军。
剩余48%未读最低0.80元/天订阅作者, 解锁全文
和兴网-配资炒股 配资开户-网上如何开户炒股-股票平台排行前十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